一体化集成作业 创国内多项建造纪录
浮式风电平台是一种可在水中漂浮并捕捉风能发电的装备,通过在浮体内部注水压载,实现在水中漂浮并保持平衡状态,以克服海水对风机基础的晃动作用。 “海油观澜号”是我国第一个,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,水深超过100米的浮式风电平台。它是如何建造出来的?
一体化集成作业是浮式风电平台陆地施工阶段的最后的环节,整个过程就是将各种不同形状、尺寸的大型结构以搭积木的形式组合在一起。其中,相当于风机“大脑”的机舱重达260吨,吊装至塔筒顶端,使用的2000吨加强型履带吊跨距达到46米,吊高近140米,比世界著名的摩天轮伦敦眼还要高出5米,创下了国内海上吊装作业的跨距与吊高最大纪录。

中国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 康思伟:轮毂和机舱通过法兰孔精准对位,插入螺栓连接成一个整体,这个过程犹如在高空中穿针引线,几毫米的偏差就可能导致螺栓无法插入或者受力过大而报废。为了确保吊装过程万无一失,我们前期做了大量数据调研、仿真模拟计算,形成了最终的施工方案。

如此工艺复杂、高精度的吊装,过程中还要面对复杂多变的潮水和风力影响,国际上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,是目前国内实施难度最大的集成吊装作业。“海油观澜号”的成功一体化吊装,为大兆瓦浮式风机码头集成作业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中国海油新能源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 康思伟:一体化集成施工完成后,我们对风机进行了十余个系统的静态调试,为下一步拖航至文昌海域,进行锚链回接、海缆铺设以及并网前的海上联调等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如何"屹立"深远海?
一旦台风来了,这些浮式的发电平台会不会被吹走,这些身处海洋深处的大家伙,它们发的电又要输送到哪里,给谁用呢?
在近浅海,风机是通过钢铁打造的钢管或者导管架,深深插入海底,固定风机。在深海海域,这种结构的基础将变得过于庞大,性价比也将大打折扣。“海油观澜号”采用半潜式固定在海上,通过9根总重超过2400吨的锚链牢牢拽住这个“海上摩天轮”,使其可抵抗84m/s的极端风速,它所在的地方是全球已有海上风电环境工况的最复杂海域。

海油工程设计院浮体部经理 杨小龙:为应对17级以上台风可能带来的甲板上浪问题,我们优化了甲板上的设备布置,将管线布设在了浮体内部。同时,“海油观澜号”采用水下张紧器技术,避免在浮体甲板上设置锚机等设备,不仅节约了设备采购成本,而且减少了对浮体甲板空间的占用。